楞伽经18 :见和就同解,见不和合掌令欢喜;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楞伽经(一)18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i0679r773r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楞伽经(一)18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世俗通,如果这个世俗的底下加一个谛,那就更清楚了。世俗谛通达,世俗谛通达就是第五地极难胜地菩萨。那么这句意思就是说,如何是世俗谛第五地极难胜地通达利生之事,因为他要涉俗,涉入世俗而利益众生。“云何出世间”,云何就是如何,云何究竟,出就是超出,超出世间什么意思,世间是垢跟染的境界,垢跟染。所以出世间就是超越世间的垢染的境界,当然就是指菩萨的第七地。如果能够究竟超出世间垢染的境界,云何为七地远行地菩萨的境界,所以这个,“云何为七地”,就是远行地,什么叫做远行地呢?就是菩萨的第七远行地,他的情境高超,将作远行至如来地,就是他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,但是到如来地还有一段距离,所以叫做情境高超将作远行至如来地。因为七地离成佛还有一段距离,所以叫做远行至如来地。究竟超出世间垢染,所以称为出世间。但是第七地已经了不起了,第八地叫做不动地,不动地就是无生,无生无灭。
第七地叫做远行地,唯愿世尊为演说,希望世尊帮我演说清楚,那么整句这一段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,彼诸三乘的最胜子,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三乘的弟子,为何能离分段生死,而证入变易生死,为何能入,是怎么能够入涅槃,而不受后有,菩萨的第五地极难胜地,是如何通达世俗,能够利生之事,如何究竟超出世间的垢染的境界,第七地,就是指第七地菩萨,什么是第七地远行地菩的境界呢?因为他情境高超,将作远行至如来地,究竟超出世间垢染,所以称为出世间的第七地,唯愿世尊为我演说。
【注释】“最胜子”:在此指佛之一切三乘弟子。“缘觉”:为修十二因“缘”而“觉”悟,故(所以)称缘觉。又称为独觉,此为修行者于无佛之世,自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,故称独觉。又,此类行人,以观十二因缘,了生死轮回之可畏,故(所以)常不能起利他之行,而独取寂静远离之行,故称独觉。
“声闻”:为佛弟子中,直接闻佛说法之声这个声,就是闻佛音声,而证得果位。而得证道果,所以称为声闻。闻佛说法之声,而得证道果者,故称声闻。“百变易”:“变异”即变异生死,简单讲就是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,没有全部都断,有余依,还有乘下,所以有,“有余依涅槃,无余依涅槃”,他还有余依,就是还有第八意识最微细的惑,还没有断。【为二乘所共证之离于三界凡夫之分段生死,以其智障未尽,】就是所知障还没有断尽,故仍受殊胜微细之无漏道因缘所感之生死,且以其已改“变”六道凡夫粗陋之身,故其所得之形色殊妙,“异”于凡夫,且其生死不可思议,故亦称“不可思议变异生死”。又,分段生死为三乘共亡,变异生死,唯佛永尽。
(附及,分段生死,为三界六道众生,依其所造之有漏善恶业因,所感之异熟果报,这个异熟果报,初学佛法可能有点陌生,异熟,它有几种解释,变异而熟,就是说,你今生今世是人,可是你下辈子再做人,就是面貌全部都改,或者是变猪、变牛、变羊、变天人,都不一定,叫做变异而熟。另外一种叫做异时而熟,异,时间的时,经过一段时间,你八识田中的某一颗种子,你能够成长,变成主导,譬如说,你下辈子再做人,那么就经过一段时间,你这个第八意识(的)某一颗种子,人的种子才成熟。所以这个异熟,最重要的就是变异而熟,就是时时刻刻在变,异时而熟,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它才会成长,就是说,今天你造了善业,不会马上你就得到种种的善报,没有那么快的。因为,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成长,那如果你今天造了恶业,那看你这个恶业强、还是弱,如果你造的恶业很弱,那么造一造、造一造,因为他力道小,储存在八识田中,慢慢慢慢的,经过很长的时间,这个恶业才会显现出果报。因为力道不够大,如果你今天不一样,你今天好吃懒做,杀人放火,抢劫,那造的恶业太重了,立刻就现世报,一般人,如果没有造的这么强列的,这个恶业的话,他不会现世报,不会现世报的。所以异熟果,最重要就是变异而熟,还有异时而熟,就是我们的果报是一直在转变的,一下做人,一下做猪,一下做天,六道转回,改头换面,牛头马面,我们都做过。以众生自无始来所造之业因无量,故其受报不可能一次受完,故须依其业果成熟,分段而受,一期一期地受,故称分段生死。)
在座诸位,佛教讲的因果,跟一般人是不太一样,譬如说,你这辈子,假设说,你是个很有能力的人,但是你的心残忍,你杀了六百个人,你犯了国法,你杀了六百个人,假设说啦,在人间的果报是,杀了六百个人是抓去刑场上枪毙,因为你造了这个国法所不容,杀了六百个人太多了,恶业太重了,像陈进兴一样,掳人、勒索、绑票,白晓燕案,他站在因果就不是这样子了,因果,你欠的这六百条命,那是生生世世,一辈子、一辈子来还的,这一辈子还你死一次,下辈子还他,六百世命,六百条命要还六百次。因果是这样子还的。不会死一次就解决了,知道吗?阳间枪毙了就死了,那六百个人的命,以因果来讲,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,你枪毙一次,死一次而已啊,六百个人,要六百次的因果。还不了,没完没了,听到这个因果的可怕,谁敢造业咧,没有人敢的。所以有因果的警惕呀,带给整个社会国家会比较安和,因为没有人敢去造业。所以一期一期的受啊,分段的受,所以称为分段生死。
“云何百无受”:此句魏译作“何因百寂静”。“百”者,一切也。“无受”,谓入涅槃,不受后有也。“不受后有”,为就是不再来三界受生,或者受生死。“有”即是生,或者生死。所以学佛你要怕生,你不要怕死,死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诸位,学佛的人,有一个观念要正确,你要怕生,你不要怕死,你有生就必定有死,你来到这个世间,死亡,一出生就决定逃不了。逃不掉死亡的命远,人一出生就走向死亡,呱呱落地就走向死亡,人一出生就是走向死亡,没有任何的例外。所以修学佛道的人,你要怕生不要怕死,你要怕生,就是怕下辈子再来转世、再来投胎。你要怕这个,但是要怎么样能够免除转世投胎的力道呢?就是不贪,不贪是全部不贪,不贪、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不贪五欲六尘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不贪是不贪这个,佛法里面有一句话,它写得特别好,持戒的人心就不贪,不贪得什么?得清凉,我看到了这个戒律,嗯,还真是形容得好,我们今天活得不够解脱自在,不够清凉,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会活得不够清凉,是因为我们贪着于五欲六尘。
所以佛在经典里面讲,说,贪则有苦,贪一件事情,则有一件事情的苦,贪两件事情,则有两件事情的苦,贪一百件事情,就有一百件事情的苦,贪跟苦是孪生的兄弟啊。贪心接下来你的兄弟就是苦,你逃不掉的,你一定逃不掉的。这几天报导的,说有一个男人,喜欢他的女朋友,结果,他的女朋友拒绝,他约她出来谈判,她不跟他谈判,结果用美工刀把人家脸划了深入,划了那个深入,一直流血,整个脸划了七八刀,用美工刀,你不跟我和好,这个女众,你看要交朋友,你看交到这样的朋友,人家不给他爱,他给人家划了脸,划了大花脸,七八刀,后来就抓起来了,今天报纸登了,他说,我有手下留情,不然我就给他毁容,还手下留情,结果这个法院,去找医生来判断,找这个整形的医生来判断,说你认为这个脸,有没有办法救回来呢,他说,还是会有疤痕,没办法。所以重判八年,我看那个报纸,判了八年,判了八年有什么用呢?关一关,他不是又出来了,那你一辈子的脸呢?她已经没办法整容整形了,整容整形也没有救了,那你看看,你那个脸值得多少钱,不要说有一个破碎的脸,对不对?我们要有一个庄严的脸,所以这个整形不一定有效。
那么讲一个整形的笑话,有一只青蛙,青蛙王子,它就找了远处青蛙的公主来结婚,青蛙王子看到这个公主,哎呀!心碰碰跳,就把它迎娶进来了,两个人生活在城堡之下呢?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,直到有一天青蛙公主跟青蛙王子,怎么样呢?生下了一只奇怪的……一看是癞蛤蟆,这个青蛙王子是非常的愤怒,非常的郁郁寡欢,它说我们两只青蛙怎么会生下一只癞蛤蟆,喔!这个就闷闷不乐,它就逼它的老婆说,你说说看,有没有去外面交另外的好朋友、男朋友,说说看,它说,老公,你冤枉我喔,我真的是没有,没有,我们两只这么漂亮的青蛙,怎么会生出这样的一只癞蛤蟆呢?后来就每天逼……那个青蛙王子非常非常的难过,每天就逼着它要说实话,后来这个青蛙公主就说了,事不可瞒,我才去整形拉皮一次,没想到生出来的竟然真的像我。因为它本来是一只癞蛤蟆,去拉皮整形,因为拉皮拉得太过、太紧绷,就变成了青蛙,癞蛤蟆整形像青蛙,两个就结婚了,但是那个DNA还是癞蛤蟆,所以这个假的东西,有一天它就是会漏馅。你知道吗?当然是讲笑话的啦。
有就是生,或者是生死,此为二乘所证之涅槃。这段再念一遍,“云何百无受”:此句魏译作“何因百寂静”。“百”者,一切也。“无受”,谓入涅槃,不受后有也。“不受后有”,为不再来三界受生,或受生死。“有”即是生,或者生死。此为二乘所证之涅槃。“世俗通”:谓第五地,极难胜地菩萨,通达世谛,涉俗利生,故称“世俗通”。 “出世间”:指菩萨第七远行地,情境高超,将作远行至如来地,所以第七地叫做远行地是什么,就是它到如来地还有一段距离,叫做远行地。究竟超“出世间”垢染,故称“出世间”。
【义贯】那些佛“最”殊“胜”之三乘弟“子”,“声闻”乘及“缘觉”乘行人,为何能离分段生死,而证得“变异”生死?为何能证入涅槃,而不再来三界受后有?如何是五地极难胜地菩萨所现“通”达“世”谛、涉“俗”利生之境界?如何为第“七”远行“地”菩萨,究竟超“出世间”之境界?“唯愿”世尊“为”我解“说”。【诠论】 此八句偈问三乘之境界。
◎【僧伽有几种(103)?云何为坏僧(104)?】这个坏僧的定义有两种,第一个是破戒,还有坏乱正法的比丘比丘尼,统统叫做坏僧。这文字简单,“僧伽有几种,云何为坏僧”,【注释】“僧伽”:即众,或和合义。僧伽耶(梵音),佛陀耶(梵音),达摩耶(梵音)再来僧伽耶(梵音)。那么就是僧伽,就是众,和合,以具有六和之德,所以一个僧团,如果不和那么就会很麻烦,我们台湾(俗谚),家和万事兴,家吵万事穷,穷,类似败坏,不好,家和万事兴,故名。
六和为:一、理和,就遇理和同证,我们都是修学佛道的,简单讲都是佛陀的弟子,佛讲的道理是一样的,你今天在这里修学佛道,将来成佛都是一样的,那道理不一样,当然就变成外道了,所以理和同证。大家一起证啦。二、事和,那么事呢?事和同修,在事相上呢?在戒律上呢?大家角度看法一样,同修。再来,整个僧团不容许你有太多的个人的意见,因为它是僧团,所以在事相上来讲,大家都要退一步,某些人生活起居跟我们不一样,或者某些人角度看法会跟我们不一样,但是,我们都是佛陀的弟子,一定要尊敬、尊重对方的角度看法和立场。所以这是事和同修。三、口和,要无诤,所以一个真正的僧伽、僧团,持戒律的,就算彼此之间意见不一样,但是也(要)避免正面的对着干,(起)冲突,不像一个法师,诸位,你想想看,两个比丘对着破口大骂,假设说啦,那在家居士来看了,你认为他会有什么看法,他会说,啊,出家不如在家,我们在家人都没有吵到这么凶,所以法师一定要记住一句话,相忍为佛教。
这句话一定要一生一世都要背起来,我今天相忍,互相忍耐忍辱,不是为我个人,相忍为佛教,在家出家也是一样的,真正一个有修行的团体,是很守戒律的,是无诤的,是接受佛陀的教化的,所以,勇者绝对不弃于佛陀的教戒和真理,勇敢的修行人,是一定会尊守佛陀的戒律,他一定不会排斥佛陀的真理,所以勇者不斥佛陀的真理,也不毁佛陀的戒律,勇敢的修行人就是这样,所以这个口和无诤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在座诸位,好,今天,如果说我们来佛教的这个团体,如果我们来发心来帮忙,可是却不来听经闻法,来到这里不是用佛的真心,是用自己的个性,你想想看,在厨房里面争执不休,法会中争执不休,做行堂也争执不休,你想想看,这个僧团怎么办呢?所以这个口和无诤,是整个出家在家修养的一个重大的指标。什么事情大家相忍退一步,相忍为佛教,既然大家都是依法不依人,依戒律也是不依人,那么表示我们佛弟子都可以用理性来沟通,诸位,大声不代表真理,要感动对方,要符合佛的义理,才叫做真正的真理。大声不代表你对,大声也不一定是真理,所以既然在这个团体里面,只要不管是出家、是在家,以后如果要有什么争执,好,那么僧伽的争执,那么僧伽慢慢地把它缓和,相忍为佛教。
在家居士一定会有一些角度、意见、看法,我们的梁皇水陆或者是三千佛,这些服务人员,内坛、外坛,当然文殊讲堂,也表现得很好,但是难免,或者是助念团都会有一些意见,没有意见就不叫做人众生了,都会有一些意见,但是容许你有理性的意见,不容许你没有理性无理的争吵,注意哟,容许你有理性的意见,你有理性的意见,你提出来。好,再来,也许你的意见是对的,但是整个时间跟空间的背景,它就是这个趋势要这样做的,这个时空它有时空性的,你的意见很好,可是它是未来,那不属于现在,那么这个时空性,就必须按照这样子来安排。那么我们就退一步,所以当你在一个团体的时候,你要沟通,你就要先准备要退一步,要有容忍的心,大家都不退一步,你就对着干,那你想想看,怎么做到口和无诤呢!没有办法,而且你造口业以后,你下辈子口业不清净,讲话不清楚,真的,你造口业,那么(如果)你口业很清净的时候,下辈子你的表达能力就会非常强,你就很会讲话,而且非常流利。音质、声音都非常的清楚,所以佛陀说,常常赞叹别人的人,得到两种果报,一、面相庄严,二、音声非常的好,优美。这个音声也是与生带来的,与生俱有的。所以这个口和无诤,这什么我在这里,一直重要,一直发挥,因为这个是(对)整个僧团太重要的。
人说,歹心没人知,歹嘴特厉害,真的就是这样子。你的坏心眼没有人知道,歹嘴特厉害,但是这个恶口,在这个团体,你看看大家,你不让步,我也不让步,那该怎么办,所以我希望看到僧团,我就告诉他,僧团能处理,由当家自己去协调,好好的处理。僧团自己开会,自己处理,要吵到最后,师父裁决,叫做最高法案,最高法院,一拍定生死,到我这里来,只有一条戒律而已,不是出去、就是进来。要不然有什么事情都向师父汇,你想想看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,如果没有什么大事,像我们今年结夏安居的法师,我就很满意,大家都很用功,非常的用功,非常的好,今年的结夏安居非常的圆满,到今天为此非常圆满。是不是说,有什么冲突是我不知道的,就不得而知了,但是目前来讲是不错啦。真的是不错。那么在家居士就是这样,你今天不要大声,要记得师父这句话,大声不代表你赢,大声不代表你拥有真理,要记得师父这句话,口和无诤。
四、意和,叫做意和同悦,大家内心里面的念头,意见相同太好了,意和同悦,大家好好的欢喜,整个僧团无诤,意见相同。五、见和,叫做见和同解,看法角度一样,那么对法上的看法角度也是一样,诸位,从以前到现在为止,持戒律的跟有的修禅的,就有某一些隔阂,所以以前有一些修禅的,跟修律的住在一起,就怎么样就是搞不来,持律的,非常的严谨,包括一些细节,修禅的,认为这个是繁琐,这无关于解脱,所以就产生这个,一些意见看法不同,有一个人,比丘问说,慧律法师这是为什么,我就跟他讲,就像这个嘴唇跟牙齿,咬来咬去有时候也会咬到,都是佛陀的弟子,你的牙齿有没有咬过你的嘴唇,一定会咬的。吃吃吃,咬破嘴唇了,自己的人咬来咬去,多少都会去咬到,所以有的持戒律的,有的修禅的,方法不一样,还是互相尊重,这个见和同解,就是要像师父讲的一样,尊重每一个法师的修行方式,尊重每一间道场的看法的时空背景,也尊重每一个宗派的兴起,因为都有时空背景,依据的经典不一样,师父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,把那个正法都按照自己的观念来讲,乱讲,这个知见完全不符合佛陀的知见,完全是个人主义,完全是英雄主义,完全在造神,闭门造车,这个不符合佛意,那么我这辈子最不能忍受的,就是把法乱讲。就是你披着袈裟,我都会提出看法,法不是这样子的,法是要让人家解脱的,不是要雕塑你个人的崇拜(的)英雄,像造神一样,你就崇拜我就好,诸位,一个人好,怎么会比整个佛教好更重要呢!师父的说法,统统站在整个佛教的角度,我牺牲没有关系,你不认识我慧律法师没有关系,但是你要认识佛陀的正法,所以修行一定要摒弃个人的意见,要放掉英雄主义,或者是山头之见,门户之见,要舍弃造神运动,假借着佛教这个神圣的教义教理,来雕塑我个人,崇拜我个人就好,你看我的就好,不准看别人的。
诸位,这个不符合佛的本意。只要任何一个法师讲的,符合佛陀的教义教理,依法不依人,既然出家、在家每一个人,都会这样子背,依法不依人,那就表示大家都有理性,来讨论正法,我向大家学习,大家有时候来参考我一下,我们来互相教学相长,我不敢说,我来教你们,因为每一个人,你们都有你们的优点,你们的优点也可以当作我的老师,所以你们就像一面镜子,也算是我的老师,我有比较自己的专长,那么四十年来的修行,要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修行的心得,所以说,见和同解,如果说看法角度一样的就在一起,角度不一样的,合掌令欢喜。所以,这第五还要补上一句,见不和,合掌令欢喜,这一句就太重要了,见和就同解,见不和,合掌令欢喜。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,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(和)角度,如果知见不和就干起来,那像什么佛教呢!
六、利和。叫做利和同均,这个利和同均就要讲到所有的在家居士,你一定要……来供养的时候你一定要小心,说,有一个人拿了一袋米来,供养了持戒律的道场,就特别了交代一句,特别交代一句,这一袋米,平均给你们八位法师,不就得要一粒一粒算,那个持戒律的比丘尼道场,真的把米倒下去一粒一粒算,他就是持戒律,平均八个,要不然你怎么知道呢,要不然用秤的,这个供养,利和同均,是说所有的法师,有的,不能偏心统统有,有的,统统有,叫做利和同均,也是说,入我门中一律平等,包括供养水果,所以,在座诸位居士,你来供养要特别的,不要交代那个做起来让我们很困难的,供养就供养,以前有一个人来供养,就交代一句说,供养一万块,然后就说,师父这给你喝豆浆,一万块喝豆浆,一杯才几块钱,我喝豆浆不就喝到晕,你可不可以不讲那一句,他就说,师父这给你喝豆浆,我也不可以买牛奶,这个戒律是这样子的呢!你不要这样子交代嘛,所以这个供养还是要很小心的。来,记得,法师处理就好,东西拿到这个地方,要供养什么,要供养慧律法师,好,师父你处理,那就是我怎用都不违背因果,我这个是要供养僧团的,那我不能动用到它,因为是僧团的东西,僧团去处理,僧团怎么去处理,这样子就没有违犯佛陀的戒律,不要一直交代怎么样,有时候交代了很多事情很麻烦,像有的人汇钱来,就跟你写了一堆,这两千块要放生,这两千块彰化斋僧供佛,这两千块要做什么,做什么、什么,写了一堆、一堆,很辛苦,重点写一下就可以,还有,有的人指定我要印什么经典,还有的人寄钱过来,还写个,麻烦您,慧律法师麻烦您转交给某某大和尚,难不成我这里是物流,他寄钱过来,后面写一个转交某某人。
“坏僧”:即破戒比丘,或破坏僧团和合也。
【义贯】“僧”众共“有几种”?如何即称为破戒比丘,或破坏僧团和合之“坏僧”?
◎【云何医方论?是复何因缘(105)?】“医方”就是世出世间的医方,世间的医方是药,出世间的医方是法,“是复何因缘”,产生了医方论呢?【义贯】如何是世出世间之“医方论”?以“何因缘”而产生这些医方论?
◎【何故大牟尼,唱说如是言:迦叶拘留孙、拘那含是我(106)?】解释一下,“何故”大、就是伟大,为什么我们伟大的牟尼世尊,就是释迦牟尼佛,何故伟大的释迦牟尼世尊,唱说如是说,他怎么讲呢?说,现在的贤劫最初的三佛,迦叶佛、拘留孙佛、拘那含佛等等四佛,跟我释迦牟尼佛,四佛就是一佛,为什么这样讲,因为四佛所证的理,跟无量劫来诸佛所证的理是一至的。前三佛,贤劫的前三佛,所证的理跟我释迦牟尼佛所证的理是一样的,所以拘那含是我。意思就是诸佛所证之理皆同,而且法身是泯绝一切相的,所以实无彼此。所以说迦叶佛、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,就是我释迦牟尼佛,那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,为什么伟大的释迦牟尼世尊,常常唱如是说,现在贤劫最初的三佛,迦叶佛、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等等,就是我释迦牟尼佛。为什么?因为佛所证理是相同的,诸法是毕竟空,一切法无我的。而且法身是泯绝一切相的,不在相论,佛证真如,究竟真如,是完全十方三世一切佛,佛佛道同,所以实无彼此。
【注释】:“牟尼”:即释迦牟尼佛。“释迦”义为能仁,“牟尼”为寂默之义。那么“迦叶拘留孙,拘那含是我”:迦叶佛、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为现在贤劫最初三尊佛,释迦佛为第四尊。此二句之义为:诸佛所证之理皆同,且其法身皆已泯绝一切相,故实无彼此之别,然为众生,故示有别,是故释迦佛说前三佛皆是我。【义贯】为何伟大的世尊要说这样的话:“现在贤劫最初的三尊佛:‘迦叶’佛、‘拘留孙’佛,及‘拘那含’牟尼佛都‘是我’”?
◎【何故说断常,及与我无我(107)?何不一切时,演说真实义?而复为众生,分别说心量(108)?】单单这几个字就有得解释了,“何故说断常”,断就是断见,常就是常见,“何故说”,何故,为什么?世尊,说就是广说,就像佛广说外道着于断见和常见,所以这五个字的意思就是说,为什么释迦世尊广说外道的断见和常见。“及与我无我”,而释迦牟尼佛,世尊又常常一下子说我,一下子说无我,这到底问题出在哪里,及我与无我之理,到底又是为什么,一下子佛说是我,一下子又说无我,中间的差别义理是什么。
“何不一切时”因为诸佛出世,本来就为一件事,就是演说最上乘、一佛乘,这里就是打一个问号,何不就是为何不于一切时,补上,一切处,一切时、一切处,再补上,单刀直入,只演说最上乘第一义谛真实之义理,演说最上第一义谛真实之义理,所以这十个字解释有点复杂,说,释迦世尊,佛之所以出现于世,不为他事,本为一事,本来就只为了一件事情,就是让一切佛弟子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、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。那么,为何不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单刀直入就只演说最上第一义谛真实之义理,这样不是比较快吗。“而复为众生”,那么,却反过来又为了种种的众生根器不一样,分别,就是广说,心量就是种种心的现量,分别广说不离自心现量,分别广说,然后不离种种现量,心的现量,分别广说种种不离自心的现量,为什么?不离自心种种的现量,简单讲就是万法唯心现量,这是为什么呢?
整段把它贯穿起来的决思就是说,世尊何故广说外道的断见和常见,而不让众生掉进去这两个邪见,以及释迦世尊常常有时候开示讲我,有时候又讲无我,这我与无我,这义理到底有什么差别,用在什么时空才不会迷惑,佛出兴于世本来就为让众生开示佛的知见,那么既然都是一佛乘,释迦世尊,你为什么不在一切时间、一切处,单刀直入,不要讲其他的法,就演说最上第一义谛真实之义理呢。你乾脆这样不是比较快吗!而复为众生,却又为了众生不同的根器,分别广说种种的不离自心现量,就是万法唯心现量,这是为什么?既然让众生要成佛,就单刀直入演说最上第一义谛就好,为什么还要反过来演说种种的渐次第方便的法呢。
【注释】“而复为众生,分别说心量”:“心量”即自心现量。此二句,魏译作:“何故不但说,不但说,但就是直接,为什么不直接说,【唯有于一心?”】就是万能法唯存于一心,唯有于一心,就是万能法唯存在于一心,万法就是一颗真如心,真如心就是一心,并没有任何的外境,外境境界,缘起法本来就空,何故不但说,为什么不直接说,究竟第一义谛大空,直说万法唯存在于一心,这样就好唐朝的翻译作说:“何不恒说实,实就是真实,就是究竟第一义谛啦,何以不恒常说真实义,究竟第一义谛叫做真,【一切唯是心?”】就是这个心,是四个字,自心现量,一切唯是自心现量。
【义贯】为何世尊为诸众生广说一切法,如说“常”与“断”,“我”与“无我”;因诸佛出兴,本为一事,为“何”世尊“不”于“一切时”,只“演说”第一义“真实”之理?却为诸众生广说种种不离自心现量之法,这是为什么?什么叫做“自心现量”,意思就是万法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其实就是你的心,统统都是你的心,自心现量,注意这个在讲什么,这是遮无外境,完全是你的心在作用,完全跟外境没有任何关系,这一句是在强调这个,不离自心现量,所有的量都是心,现量自心,自心现量,所有的现量,根、尘、识现量,全部都是这一颗真如心,只是你不悟而已,跟外境没有任何的关系。
◎【何因男女林(109)?诃梨阿摩勒(110)?鸡罗及铁围,金刚等诸山,无量宝庄严,仙闼婆充满(111)?】解释一下,“何因”就是为何,有佛陀的弟子,“男女林”,这个林是尸林,就是摆放尸体让他自然腐烂的,印度当时候,佛在世,有这样的地方,就是人死后就摆在森林里面,让野兽吃,或者自然曝晒,自然让他腐烂,然后有的比丘就去住在旁边观不净观,死观,烂、坏、肿、胀,然后破除心中的执着,男女林就是男女的尸林,或者称为尸多林,男女林称为尸多林,尸体很多很多,死了统统来,就摆着,就丢着,又称为寒林,说,为何有佛弟子要住在尸多林,来观无常、来观不净观,这是为什么?诸位,在台湾,也有去亲近南传的比丘,回来以后在台湾,也有住在墓仔埔,住在坟墓区,去年有报导,当然我们对法师的修行尊重啦,那么现在我们整个环境时空不一样了,那么现在台湾没有说,可以把尸体放在森林里面让它自然腐烂啦,都是火化,比较乾净,放在这个纳骨塔,台湾有的人是在冢间住,就是坟墓,不过现在坟墓造得很不错了,都是水泥做得很坚固了,他们在那边,观不净观、观无常、观尸体,前两年有看到这样的报导,是在台湾,住在墓仔埔。
“诃梨阿摩勒”,这两种树,意思就是说,有一种树叫做诃梨树,有一种叫做阿摩勒树,为什么这两种树它所结的果看起来会不同,诃梨树与阿摩勒树,同样是树,为什么结的果会不一样?接下来是“鸡罗山”和“铁围山”“金刚山”等诸山,这是八部鬼神众所住的地方,“无量宝庄严”,又为何有无量珍宝来庄严,仙就是仙人,闼婆就是乾闼婆,为什么有乾闼婆,还有仙人,诸天的乐神,仙人和乾闼婆,诸天的乐神,充满在群山,充满在这些山,无量庄严的山。整句把它贯穿起来就是说,为何有佛弟子住在男女的尸体众多的地方,观不净观、观无常,两种树,一棵是诃梨树、(一棵是)阿摩勒树,两种树都是树,为何它所结的果会不一样,鸡罗山、铁围山、金刚山,住了很多的八部鬼神众,又有无量的珍宝庄严,居住着仙人和乾闼婆诸乐神,充满在无量的珍宝庄严里面。
【注释】“男女林”:即尸多林,又称尸陀林,尸陀林意为寒林。为弃置男女死尸之所,故称男女林。比丘于此中住,令觉世间无常,使不净观易成。“诃梨”:即诃梨勒果,为印度所产之一种果实。“阿摩勒”:亦即庵摩罗果,或译为庵摩勒,印度所产之一种果子,可作药用,其形状如槟榔,可治风冷。庵摩罗之义为“难分别”、或“无垢”。庵摩罗识叫做无垢识。(故第九识,庵摩罗识,又称无垢识。)诸位,为什么叫做第九识,你要注意,有一派唯识学者,认为第八识还是有污染,所以又立了一个第九识,你一定要注意,这个是另一派唯识的思想,那么有一派的认为到八识就够了,八识转识成智,仍然不离第八意识,转识成智就变成大圆镜智了,不需要再立一个第九识,第九识叫做清净无垢识,他说多此一举,所以这些唯识学上,有十大论师,各个有各个的看法,成唯识论就是这样,一直在讨论,所以大乘兴起以后,来到汉地或者后来的人,把大乘发挥到淋漓尽致,把这个学理,还有这个法,发挥到最圆满、最究竟。“鸡罗及铁围,金刚等诸山”:鸡罗、铁围、金刚,皆为山名,为八部之住处。“仙闼婆”:“仙”即仙人。“闼婆”即乾闼婆,为诸天之乐神。
【义贯】为何有佛弟子住在充置“男女”死尸之尸陀“林”?又“诃梨”勒与庵摩罗(“阿摩勒”),同是树木,为何果实不同?再者,八部住处之“鸡罗”山、“铁围”山,与“金刚”山“等诸山”,为何有“无量”珍“宝庄严”,而且这些庄严当中“充满”群“仙”及诸天之乐神乾“闼婆”?诸位,读到这个地方,讲解到这个地方,为什么可以喘一口气,是什么意思,你知道吗?为什么要喘一口气,刚好问完,大慧菩萨问佛,问到现在,没日没夜地问,问到现在刚刚问完,还没有回答,你看除了释迦世尊有这种耐性以外,我们问了这么多,一定会跟他讲,你不要问这么多,我们讲这次是第五次吧,第六次了,你看看,第六次了,现在已经五点半了,我们讲了六次,大慧菩萨才问完,所以那个听经闻法的人,没有耐性是没有办法的,真的。所以坚持的人,哲学家讲,坚持的人必得回馈,一定会受到回馈,你对真理有坚持,你必定会得到回馈,在过程当中也许很辛苦,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品尝到法的喜悦的时候,哇!佛法还真是好,举几个例子,然后听一些典故,佛再彻底的教化这些徒弟,师父再发挥一下,达到淋漓尽致。
那么,诸位,你们法身慧命就活过来了,世间最重大的意义,在于早日觉醒,是释迦牟尼佛,世间只有一种事情要做,就是提早觉悟,我们要到什么时候能够觉悟,这个世间的真相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我们这样一直追求,有真正的快乐吗?诸位,我们很快就会结束生命,一不小心,我们生命就结束了,一不小心就中风,就变成半废人,一不小心就车祸,一不小心生命就结束了。因此这个无常随时等着我们,那么听经闻法就不能等待,一定要即时觉悟,你看,这个法多好,我也很感谢大家这样坐着,愿意听师父讲,那么讲课的人会得到最大的启示,因为我要讲一前,我自己要看四遍,单单这两天要演讲,我要看三十几个小时,重复看,再重复看,说,师父!您为什么重复看呢?就是讲到这一段,标示要讲典故,故事要怎么样比喻,你才听得懂,你知道吗,我是为大家而演讲的,不是为我演讲的,我看得懂啊,还要这么麻烦干什么,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要怎么讲,你才听得懂,所以讲到这一段,想到后面眼泪就一直流,这后面实在太难了,如果根器不够或者初学佛法,实在是摸不着门,太难了。
所以还是要坚持,不过有一个好处,我就不必……外面来邀请师父演讲的,我就不必常常坐飞机,飞来飞去,请上人宣布,明天还要上课,明天上课完,接着就是九月一号,下星期是中元普度,那么法无师就很辛苦,两天嘛,你们大家,请大家邀请你们的亲朋好友,因为大家都有在这里,都有消灾、还有点灯嘛,祖先都有放在这里嘛,大家一定要集中火力,那两天大家共同来做这个法会,这个水陆法会报名表,已经印出来了,为了方便作业,请大家及早报名。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;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!好!下课!明天见!
楞伽经 01: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《楞伽经》为印心之据
楞伽经 04: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,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
楞伽经05 :这部《楞伽经》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,这个是成佛的重点
楞伽经07 :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,那个也是识心,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
楞伽经08: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,你的心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你的心
楞伽经10 :经是指佛的心,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
楞伽经11 :见缘起即见道,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,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
楞伽经12 :行善得五十分,包容恶的五十分,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
楞伽经14 :个性会害惨一个人,佛性会救一个人,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
楞伽经15 :习气如同婴儿,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,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
楞伽经17 :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,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